天景山廢棄礦山迎來的這抹新綠,要比初夏塞上江南的蔥郁來得更晚一些,但卻可貴。
凹凸不平的礦坑、參差不齊的邊坡,大大小小的廢礦渣和尾礦堆隨意堆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散落在礦區,狂風呼嘯起舊塵,一眼望去盡是殘破蕭索……
寧夏中衛市天景山廢棄礦山,沒有“天景”,只有千瘡。
2022年3月,由寧夏地質局地質資料館承擔的自治區重點研發項目——寧夏露采石灰巖礦山生態地質環境因子影響機理及修復技術集成與示范(以天景山-米缽山礦區修復為例),選址在中衛市天景山廢棄礦山開采區,一支地質科研隊伍的到來,天景山廢棄礦山迎來生機。

聯合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這支地質科研隊伍在礦區實地勘查的基礎上,綜合自然地理、植被、大氣等生態環境因子和巖石、土壤、水體等地質環境因子影響機理,制定了符合試驗區實際情況的礦山修復技術方案,開始對廢棄礦山進行重塑。
“對礦區尾礦堆、廢渣和建筑垃圾等進行了清運,對不穩定的邊坡進行了削坡、回填工程治理,對礦坑進行了平整、地形重塑治理,對地表砂石進行了原土過篩、覆土工程治理,達到了人工地形重塑的目的。”項目工作人員、寧夏地質局地質資料館張汐說。
經過前期工程治理,礦區地表變得平整,但地表成分仍以尾礦渣、碎石為主,土壤很少,不適宜植物生長。

項目組與礦山修復方面的專家溝通研究,最終篩選出多種抗旱、抗鹽堿的先鋒植物,分別種植在不同的區域,以達到優選適宜露采石灰巖礦山生長植物的目的。同時,采用土壤改良技術對礦區土體進行了重構,采取多種經濟高效的節水保墑措施,以減少水分蒸發,最大限度促進植物根系水分吸收。
春爭日,夏爭時,為了讓荒蕪出現生機,項目組張汐、武文進、何明珠、高立博等人每天早出晚歸,忍得住烈日炙烤、經得起狂風吹打,項目組工作人員變了樣,皮膚變得粗糙、干裂、黝黑。原來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也變了樣,凹凸不平的礦坑變得平整,突兀陡峭的邊坡變得平緩,一排排整齊的煥發著生機的苗木。
張汐說:“剛來的時候,滿眼荒蕪。通過我們不懈地努力和科學治理,敢叫荒漠變綠洲”。
眼下栽種的部分苗木已經吐露出嫩綠的新芽,為天景山廢棄礦山帶來了春天的第一抹綠。這一抹綠,是向礦山野蠻開采告別的綠,是向綠水青山擁抱的綠,是一抹預示寧夏露采石灰巖礦山生態修復成功的綠。